5月29日,應急管理部在其官網公示,擬向教育部申報設立應急管理大學。據公示的附件,應急管理大學通過“合并設立”的方式建立,建;A是華北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兩所高等院校僅一墻之隔,同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
今年“五一”前夕,國內50多所高校的應急管理相關學院負責人在中國科技會堂,參加了一場學科發展研討會。這場內部研討會上,應急管理大學(籌)黨委副書記、華北科技學院校長張瑞新提到,目前應急管理學科的培養規模小、院校少、學生少。在“全災種、大應急”的時代,應急管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培養課程、教學等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
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應急管理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被提到重要位置。2021年底,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要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專業體系建設,鼓勵高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鼓勵各地依托現有資源建設一批應急管理專業院校和應急管理職業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宏偉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當前,國內應急管理專業的概念范疇、學科發展的路徑和學生培養的目標有待進一步明確,對未來人才需求的預判有待進一步精準,仍需教育部、應急管理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對學科發展進行頂層規劃。
應急管理大學(籌)校園一角。
應急管理大學教什么?
2021年5月,藍天救援品牌創始人張勇被華北科技學院聘為兼職教授,他注意到,2021年,華北科技學院和防災科技學院兩校間的圍墻開始被拆除,在華北科技學院的校園里,路牌、迎賓碑上校名也都改為了“應急管理大學(籌)”。
應急管理大學合并的兩所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在專業上各有側重。華北科技學院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代的中央燃料工業部干部學院,早期以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為特色專業,后拓展到非煤礦山、;、地下空間安全等多學科領域。防災科技學院是中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救災高等教育為主的全日制高校。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國內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進行集體學習,提出要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2020年底,應急管理部決定與河北共建應急管理大學。2021年5月,應急管理部正式成立中共應急管理大學(籌)臨時委員會,開啟籌備工作。
張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時,華北科技學院希望有更多具備現場救援經驗的專家與學校合作,參與應急管理大學的學科建設,并為學生講授實踐知識。據華北科技學院官網顯示,校長張瑞新表示,希望與“藍天救援”共同研發課程,開展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參與制定國家應急管理人才培養標準和相關行業標準。
應急管理大學未來將培養怎樣的人才?目前,國內普通高等院校培養的應急人才主要面向四類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安全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宏偉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應急管理部主要統籌和應對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應急管理部希望把應急管理大學打造為這兩個方向人才培養和供給的高地和基地。
華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教授顏燁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提到,籌建應急管理大學時,華北科技學院與防災科技學院整合了各自優勢學科,統一了二級院系和一些專業。同時,學校去年成功申報應急裝備技術與工程、安全生產監管專業;今年也在論證申報如搶險救援指揮與技術、消防指揮與工程等新專業;未來可能要淘汰一些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相應會增加應急管理法、應急社工、應急物流類相關專業。
顏燁提到,近期,正在籌備的應急管理大學已引進一批博士生和碩士生作為師資力量,學科背景包括工學、理學、管理學、法學、醫學、社會學等,整體師資力量相互交叉促進、隊伍體系逐漸完善,接下來將“以研究帶教學,邊進行學科建設,邊加強急需人才培養”。
2021年8月,應急管理大學(籌)的一次期初中層干部大會。
如何筑牢學科基礎?
中國的應急管理學科發展不足20年。王宏偉介紹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都由重大事件驅動。2003年“非典”暴發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施,國內開始構建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
2005年,依托礦山搶險救災優勢學科方向,河南理工大學開設應急管理類本科專業——公共安全管理。2008年,南方凍災、汶川地震等多個災害和事故接連發生,應急管理得到進一步重視。2009年,教育部批準暨南大學開辦國內首個應急管理本科專業,同年,該校成立應急管理學院。2010年,河南理工大學也成立應急管理學院。在這前后,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先后開設應急管理的研究生教育。
但2012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應急管理專業被取消。河南理工大學應急技術與管理系主任、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應急科普智庫專家錢洪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所在學院只能在公共事業管理一級學科下以應急方向繼續招生。據報道,有的學校則會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學院下,進行應急管理學科辦學。
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后,各地應急管理部門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劇增。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進一步證明建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救援和保障體系的重要性。2019年以來,教育部兩次增設應急管理類專業,一次是在安全科學與工程類一級學科下新增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另一次是在管理科學工程下新增應急管理專業。西北大學、華北科技學院等多校成立應急管理或應急技術與管理二級學院,增設專業。在研究生階段,應急管理類專業設置在公共管理學科下。
王宏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過去,國內研究應急管理的學!扒缚蓴怠,截至今年,本科開設應急管理和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的院校達70多家,設立研究生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超過20家。但在他看來,目前已有不少學!案L建設”,許多學校沒有學科基礎,可能都不懂應急管理的基本規律、應開設什么課程。
多位受訪者強調,國內應急管理類專業缺乏獨立成熟的理論體系,不同高校研究者來自不同領域,對應急管理學科邊界、內涵、課程體系等尚未形成共識。錢洪偉提到,早期,國內應急學科沒有專業教材,河南理工大學老師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應急管理教育體系,翻譯了美國的相關教材。
2023年,學術期刊《中國應急管理》對國內24家高校應急管理學科建設進行調研,應急管理相關學科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6個學科門類下的11個一級學科,知識體系復雜。如今,應急管理的一些核心課程已明確,但課程體系仍需完善。被調研的20多所高校中,11所高校教材建設數量不超過3本,12所高校沒有在線課程,有在線課程的高校,課程數量也寥寥無幾。
此外,由于應急管理專業在國內設立較晚,招生學校少,專業對口師資也較為欠缺。2009年,錢洪偉工學博士畢業,專業是冶金資源與生態環境,到河南理工大學任教時還不懂應急管理,“當時應急管理專業招老師難,什么專業都可以進來”,同事來自冶金、化學、材料、歷史、文學等各個專業。錢洪偉向《中國新聞周刊》說,如今回頭看,應急管理作為交叉學科,恰恰需要多學科融合。但過去,往往是不同學科研究者“被動”到應急管理學院。
國內不少高校應急管理專業都采用這種“拼盤式”的招人模式,但跨專業教師往往缺乏對應急管理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的系統認知。一位受訪者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國內對應急管理全面了解的學者屈指可數,應急管理領域缺好的老師”。
相比之下,成熟的應急管理學科體系,對師資的要求極高。2021年,北京大學研究員任羽中等人對國外應急管理教育進行調研,美國應急管理專業的教師在入職高校時,有嚴格的培訓和考核機制,聯邦應急管理局要求該學科在職教師要拿到應急管理專業博士學位,擁有應急管理實踐經驗,有3~5年相關研究資歷和教學經驗等。高校則要求老師有專業理論、相關技能、溝通協調等綜合領導力,還要熟悉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運作原理,懂政策和法律,并有一些跨專業的認知。
2020年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新增應急管理二級學科,開始招收應急管理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錢洪偉提到,目前他所在學校也設置了碩士和博士點,過去培養的研究生有些進入一些職業學校和本科應急管理專業任教,“慢慢就有對口老師了,只是現在還沒有成規!。
王宏偉認為,這是學科發展的必經階段,但教育部或應急管理部門還是應統籌學科人才培養,比如制定學科發展規劃,明確應急管理人才發展方向。
需要怎樣的應急管理人才?
近兩年,王宏偉曾去某省調研,當地有8所高校成立了應急管理學院,這些高校多屬技術類非重點院校!八麄冎饕囵B的是基層安全監察員”。但在王宏偉看來,國內最缺少的是懂政策、會管理、能為政府相關部門做決策的應急管理人才,這應是相關高校最該培養的學生。
但目前,業內對高校應急人才培養的內涵、要培養什么人才,并未形成共識。今年,《中國應急管理》聯合暨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學者探討“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應急管理學科體系”,提到應急管理人才體系大致分為三類: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救援、風險普查的一線操作人員,能運用恰當的技術和工具、對應急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建模分析的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管理和決策指揮人才。
目前國內統籌和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的人才存在缺口。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為適應“全災種、大應急”,政府部門多次提到,應急管理學科要多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張勇曾參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尼泊爾地震等多次救援行動,他向《中國新聞周刊》描述,每一次救援都混合復雜的因素,一場地震可能會引發堰塞湖,涉及工程、地質、水文等多因素。這要求應急管理人才要了解現場,同時具備指揮、管理、風險評估等綜合能力。2018年前,他們遇到的地方應急管理者多來自不同部委下屬的某個專業的人才,對其他領域不了解。張勇期待,未來應急管理大學和其他高校培養更多綜合性人才,“他們可以對具體領域不精,但不能不懂” 。
顏燁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清華、北大、人大、南大等重點高校的相關學科主要是培養應急管理高端人才,像華北科技學院這類過去是以工科見長,有安全工程、采礦工程、化工安全類等傳統特色學科的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差異。政府對管理人才的需求畢竟是少數,該校更多畢業生還是去了企業、社會組織等。2020年,顏燁曾在學校帶領下,前往廣東、北京、內蒙古等地調研相關應急管理部門、企業對應急管理人才的需求,調研結果顯示,整個應急管理產業鏈人才缺口應該達到1000萬人。畢業季,一些煤礦類企業負責人坦言,企業更希望學校多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企業獨立承擔一些大的安全工程和應急技術等項目。
近年來,一些院校還與民間救援隊合作,開始培養應急救援人員。此外,相關專家還提到,綜合管理人才更適合在研究生階段培養,本科階段應更多培養一些通用應急管理能力。
任仲羽等人認為,多層次性是應急管理教育體系是否完善的重要體現。美國和英國都會依據辦學層次設置不同課程。以英國為例,世界頂級大學、英國知名大學和普通大學開設的應急管理課程,難度和內容有所不同,這對國內健全應急管理教育體系提供啟示。
應急管理是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高等教育環節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錢洪偉對《中國新聞周刊》提到,目前,高校應急管理專業的短板是,強調培養統籌協調能力,但學生不懂現場,組織管理往往容易紙上談兵。
錢洪偉介紹,教學中,學?梢酝ㄟ^建設實訓基地,或搭建模擬情景庫、校企合作等,還原突發事件情況。據報道,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建有河南省應急管理技術研究與培訓基地、應急技能實訓室等。西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與原陜西省應急管理辦公室合作,投入1100萬元,共建陜西省應急培訓基地,包括桌面推演、應急值守等實訓室,該學院也委托公司開發桌面推演的訓練對抗軟件。錢洪偉也坦言,實踐基地和線上軟件投入很大,學校往往沒有足夠財力支持,制約了一些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歐美等國家非常強調應急管理專業的實踐能力。美國對應急管理教育的硬件設施有充足的財力支持,許多高校有應急演練實驗室,地方政府應急管理培訓基地、紅十字會及相關社區也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校外硬件資源。
此外,美國還為學生提供了國家應急訓練學習資源中心、國家突發事件管理系統資源中心等多個數據庫資源。英國高校則重視相關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本科生會利用假期參與社會服務和社區治理,有的學校還會聯合應急組織,組成學生志愿者團隊參與應急救援等。
2020年以來,應急管理部和教育部聯手,利用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廠培養應急管理人才,目前已有19所高校參與。
多位受訪者表示,期待即將成立的應急管理大學,能填補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短板,在教學中探索、明晰應急管理學科建設路徑并結合中國應急管理實踐,形成獨立成熟的應急管理教育理論體系。
發于2023.6.12第總第109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應急管理大學來了